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「划江而治」刘伯承之女:父亲不要我们当“红色贵族”的相关内容:父亲不想称自己为战略家一提到刘伯承元帅,人们就会马上想到“独眼战神”、“义海联盟”、“刘邓军”等形容词。然而,外界对刘伯承知之甚少。刘伯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。在他的六个孩子中,有两个是将军。其中,我的
父亲不想称自己为战略家
一提到刘伯承元帅,人们就会马上想到“独眼战神”、“义海联盟”、“刘邓军”等形容词。然而,外界对刘伯承知之甚少。刘伯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。在他的六个孩子中,有两个是将军。其中,我的女儿刘弥群是中国空军队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。
刘弥群是一个有很强组织意识的人,他对待事情很认真。接到《环球人物》杂志记者的电话后,她首先问道:“你认识我父亲吗?请先阅读更多信息,我们再见面。”
采访安排在空军事指挥学院招待所的一个小会议室里。刘弥群从包里拿出一大叠信:“看,这些都是我父亲写给我哥哥的信。读完之后,你会知道你父亲是什么样的人,你也会知道他的教育方法。我父亲经常告诉我们不要有个人主义。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的教育的结果。”
革命军是一个大“家”
刘弥群在父亲思想的影响下长大。“勤奋可以弥补你的缺点,你可以省钱来保持诚实。从小,父亲就让我们用这句话作为座右铭。我母亲说这句话是我祖父传给我父亲的。”
1892年12月4日,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“我父亲在去世前不止一次告诉我们他的家族史。虽然他的父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,但他的祖父母不愿意被欺负,并借钱给他接受教育。1904年,我12岁的父亲和祖父同时参加了乡试,因为他们是小号手的后代,他们被开除出考场。通过这件事,我父亲意识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,所以他在年轻的头脑中播下了仇恨旧社会的种子。1908年,祖父出生后,父亲挑起了一个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。”
1911年,年仅19岁的刘伯承参加了革命。1916年,在与丰都的战斗中,他受了重伤,失去了右眼。1926年,34岁的刘伯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35年,他和妻子汪荣华在红一、四方面军成功会师时相识,一年后结婚。1955年,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。
刘弥群说他父亲一生谦虚谨慎,对名利无动于衷。解放初期,苏联写了《百科全书》,收录了刘伯承的条目,开头是:“刘伯承,四川开县人,革命军事家……”读完之后,刘伯承毫不犹豫地把“军师”一词勾掉,改成了“士兵”。他对身边的同志说:“我是革命军人!我们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赢得了这场战斗。革命军是一个大“家”。别说你是战略家!”
回顾他父亲的一生,刘弥群说,虽然他父亲一生都在军队中生活,经历了无数的血战,但他实际上憎恨战争。“我父亲从来不喜欢看战争和流血的电影,他觉得很残酷。如果电视播放战争电影,他经常换台。”刘伯承死后,他的亲属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战斗的地方。
1962年,刘伯承看到教育部对高校的调查,立即写信给他的儿子刘太行,说:“这次调查有10个人成绩优秀,其中有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,一个是农民的儿子,一个是右派的儿子,没有干部和子女...要警惕,干部和孩子生活好,自由散漫,看不起人,认为学习枯燥,他们是落后的。
不要做“红色贵族”
“如果你没有伟大的美德和才能,就不要当官。即使你这样做,你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。”在刘伯承写给子女的信中,谈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做人要厚道,做人要厚道。”
刘弥群有一个哥哥、一个姐姐、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,在家里排行第三。“我父亲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。只要我们犯了错误,他就会给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。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时,我们会给自己写一张便条,告诉自己哪里出了问题。”
解放战争时期,河北省武安县杨怡镇兴智小学收留了一些在前线作战的干部子女。刘伯承告诉老师,不要透露孩子父母的位置,以免他们优越感;为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集体观念,刘伯承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了学校。
刘弥群清楚地记得,有一次她丢了母亲的新钢笔,刘伯承知道后非常不高兴,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:“战争年代,父亲身边有一个工作人员,有一天他突然哭了。我父亲问他为什么哭,工作人员回答说他丢了一支红蓝两色的铅笔。”刘伯承拍了拍女儿的头,语气坚定地说:“一个参谋丢了一支红蓝两色的铅笔,哭了,但你不在乎丢了一支笔...因为这支笔不是靠你劳动挣来的,而那位参谋是在除草和喂猪的环境中长大的,他知道铅笔是很难弄到的。”
1962年,刘伯承看到教育部对高校的调查,立即写信给他的儿子刘太行,说:“这次调查有10个人成绩优秀,其中有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,一个是农民的儿子,一个是右派的儿子,没有干部和子女...要警惕,干部和孩子生活好,自由散漫,看不起人,认为学习枯燥,他们是落后的。
1964年,刘弥群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学院空航天学院,恰逢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,大学生不得不去农村参加为期8个月的“社会教育”活动。刘伯承知道后,非常支持女儿的参与。“我父亲让我下去体验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。他还严肃地指出,干部和子女都过着富裕的生活。如果长期脱离群众,就会产生资产阶级意识。他说去农村是一件好事。别让人说我们是‘红墙贵族’。”
在刘伯承家的电话间里,有一张母亲写给孩子们的通知
孩子们,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给你们父亲办公室的。绝对禁止你在个人事务中使用这些手机。为了个人利益而追求公共利益是国民党的作风,我们不允许把它带回家。
1962年,刘伯承看到教育部对高校的调查,立即写信给他的儿子刘太行,说:“这次调查有10个人成绩优秀,其中有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,一个是农民的儿子,一个是右派的儿子,没有干部和子女...要警惕,干部和孩子生活好,自由散漫,看不起人,认为学习枯燥,他们是落后的。
“我们兄弟姐妹穿的衣服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甚至不分性别。”刘弥群的弟弟刘猛上中学的时候,还穿着他姐姐穿过的旧军装,所以很多学生都嘲笑他,叫他“黄皮肤”。在家里,刘猛吵了一架,再也不想穿女制服,受到了母亲的严厉批评。
1970年后,刘伯承的孩子相继结婚,但他们都和员工住在一起。结婚后,长子刘太行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方米的房子里,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共用的。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,这个单元才为他们换了一套18平方米的套房。
“我父亲最讨厌的是个人主义。我希望《环球人物》杂志不要过多地宣传刘伯承和他的家庭,而要通过刘伯承的故事给年轻读者以启迪,让他们有更多的集体观念,少一些个人主义。”采访期间,刘弥群不时向记者强调。
父亲学习的秘密是努力工作
刘伯承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引用了许多经典,在一些难懂的文言文后面,他还用小写字母做了注释。“爸爸让我们从小就学习中国古代文学,比如《古文观》和《孙子兵法》,并让我们背下来。他的书法很好,练字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的必修课。”
刘伯承每天早上5点起床,然后叫醒他的孩子们一起背书和学习汉字。“‘接受法律,接受它,接受法律,接受它’。我父亲经常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——为学习设定高标准和严格要求。"
刘伯承学习俄语的经历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。1912年春,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陆军总学校。1927年11月,南昌起义失败后,他在35岁时被中共中央任命,从上海来到苏联,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。当刘伯承下了船,他被告知他的俄罗斯名字是“阿法纳西耶夫”。当他走进校报时,他仍然在心里背诵着这个名字,但突然发现他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他笑。原来“阿法纳西耶夫”已经在上面了,但他没有认出来。从此,刘伯承坚信学好俄语。
1962年,刘伯承看到教育部对高校的调查,立即写信给他的儿子刘太行,说:“这次调查有10个人成绩优秀,其中有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,一个是农民的儿子,一个是右派的儿子,没有干部和子女...要警惕,干部和孩子生活好,自由散漫,看不起人,认为学习枯燥,他们是落后的。
“我父亲的四川口音很重,他的发音走调是很常见的。此外,他的右眼有一只假眼,他必须比普通人更努力地学习。”刘弥群说,为了练习“p”的准确发音,刘伯承从早到晚独自站在角落里说“p,p-”。为了记住单词,晚上灯灭了,他跑到走廊里背诵。在那段时间里,他几乎每天都学习,直到凌晨两三点。为了不影响别人,他用毯子盖好自己,在“小帐篷”里点了一盏灯。半年后,刘伯承成功进入著名的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,实现了他听、说、读俄语的夙愿。
1930年,刘伯承留学三年后回国。“从战争中学习”是刘伯承军事生涯中始终遵循的原则。他经常说:“战争是流血的,我们必须从战争的现实出发。”他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。回国后,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央苏区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。面对共产国际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所造成的损失,他用自己所学的军事知识来指导反围剿战争。亲自翻译苏联作战条例,用苏联军事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。在战斗间隙,他及时总结了战斗指挥的经验教训,并撰写文章在《红星》、《红中国》等报纸上发表。在紧张而艰苦的战斗岁月里,刘伯承在马背上构思,在油灯下写作。他写了390万字的军事文件,翻译了190万字的苏联宗教命令。
“我父亲对学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。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,但我还是能背诵他小时候让我们背诵的古文。我父亲曾经说过学习只有一个关键,那就是努力。一个人可以做到,一个人可以做到;人们可以做他们能做的一切,但他们也可以做他们能做的一切。”我会按照我父亲说的去做。刘弥群说:“言出必行,行出必果;当我们学以致用时,我父亲经常教育我们。”
父亲什么都不爱
刘弥群不想突出自己,更别说谈论他的个人经历了。在记者的反复询问下,她得到了一些理解。
1944年,刘弥群出生在延安。像延安的其他孩子一样,他很快就从北到南与军队作战,并在马背上的摇篮中长大。在邯郸解放期间,她在随军转移期间被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,差点死在旷野。南京解放时,她一路颠簸在一辆运送军需品的马车上,吃了不少苦头。谈到童年的经历,刘弥群感慨地说:“我参军解放西南的时候,才5岁。我坐在父亲的军用吉普车上,透过窗户看到两边山坡上的尸体。这时,母亲用手捂住了我的眼睛,但父亲说要让我看到外面的景象,他说在战争中长大的孩子必须有勇气。”
1962年,刘弥群被空航空航天大学录取,学习导弹和火箭发动机。1975年4月,他被特别征召入伍,在空军区某实验室从事导弹武器的技术创新,自学了800多万字的理论教材、专业资料和一整套武器系统书籍。
1984年,刘弥群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国产某型导弹的推进燃料进行了改造,大大提高了该武器的作战性能。为此,他于1985年获得“全国三八红旗旗手”称号,并于同年9月当选为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。1998年,刘弥群被调到空军事指挥学院担任副校长。2001年,57岁的刘弥群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。
在父亲的教育下,刘弥群和其他兄弟姐妹都出生在技术工作中,并在不同的工作中取得了成就。老大刘太行,是空军事指挥学院的前副院长;大姐刘杰先和大姐刘艳玲分别是普通门诊和301医院的医生;大哥刘猛现任广州军区装备部副主任;我弟弟刘太迟在空军队工作。
”父爱无言以对。我们有今天的成就,这是父亲教育的结果。”刘弥群说现在她老了,她越来越了解她的父亲。“我父亲曾经说过,如果说我一生中有一点成就,那也是党和毛主席教导的结果。如果他死了,在他的墓碑上写下‘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’是他最大的荣耀。”
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「划江而治」刘伯承之女:父亲不要我们当“红色贵族”相关内容,如果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^_^